欧美日韩免费在线,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影院,精品手机在线视频,狠狠色成人综合,国产亚洲影院,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,天天插伊人

關注我們
荊楚網(wǎng) > 最新播報

人民日報頭版刊文:一個新的玉樹

發(fā)布時間:2025年10月09日08:10 來源: 人民日報

原標題:一個新的玉樹

秋日,上玉樹。一個新的玉樹,展現(xiàn)眼前。

三江源頭,平均海拔約4200米,青海人提到去玉樹藏族自治州,習慣說“上玉樹”。

車入玉樹城區(qū),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映入眼簾。紀念館外,一條大道取名“感恩”,旁邊石碑9個大字:新時代 新玉樹 新生活。紀念館內(nèi),當年帳篷學校的黑板上,粉筆板書清晰,“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”。

2010年玉樹地震后不久,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書記處書記、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來到玉樹,勉勵各界:“大災之后肯定有大變化,有你們百折不撓的精神,有黨中央全力支持,有全國人民四面八方支援,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園,將來肯定會有一個新的玉樹?!?/p>

(一)

感恩大道前行,便是紅旗小學。

2010年6月1日,習近平同志來到廢墟上的紅旗學校。孩子們在白紙上描畫出心中的新學校、新玉樹,習近平同志看著圖畫,欣然簽名。

新時代,新紅旗小學,圖畫中走來。從藏式鐘樓進入教學樓,4樓的多媒體教室里,玉樹學童通過遠程教學和北京昌平的小學生同上一堂課。

震后15年,僅北京就累計投入2.7億元援助玉樹教育。玉樹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升到97.05%,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99.2%。當?shù)厝苏f:“生態(tài)搬遷,義務教育,小羊倌都去學堂了!”

易地搬遷,最集中的要數(shù)日益格社區(qū),當?shù)厝朔Q“幸福小區(qū)”。

2018年,600戶貧困農(nóng)牧民,從三江源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搬遷至此。健身廣場旁,依西南江停好小轎車,和我們打招呼。他來自上拉秀鄉(xiāng),白天在學校當宿管,下班后到社區(qū)干義工、幫助進行垃圾分類,月收入5000多元,垃圾分類還有積分。當初垃圾亂扔、糾紛不斷,而今共建共享、和諧幸福。

災后重建,脫貧攻堅,玉樹6個深度貧困縣摘帽,104個深度貧困村退出。

(二)

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(xiāng)村振興,5年過渡期,今年是最后一年。扎曲河一路相伴,“幸福村”不時閃現(xiàn)。

拐過一個山坳,甘達村到了。

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曾憶起玉樹災區(qū)行:“當時上到了一個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,那里破壞還是很嚴重的。”

2010年,就在甘達村,習近平同志提出:“災后重建要堅持以人為本,注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”。

甘達人始終牢記。災后重建,政府給的8臺挖掘機推土機,立下功,也攢下發(fā)展后勁。緊挨國道草場少,換個思路搞三產(chǎn),合作社牽頭,羊圈改建超市,第一年就收入33萬元。土豆粉、酥油茶、糌粑袋,物美價廉,農(nóng)牧民需要,城里人也喜歡,3家超市開進玉樹城區(qū)。

合作社名“利眾”,成立10年,分紅536萬元。甘達人的甜日子,攥在共同奮斗里。

甘達村周邊大小泉眼340處,震后泉眼銳減。減畜護綠,一處處泉眼登記在冊。源頭立碑:干凈的山,干凈的水,干凈的人。十幾年過去,泉眼復涌,滋潤甘達。

(三)

三江源頭,中華水塔,最大的價值在生態(tài),最大的責任在生態(tài),最大的潛力在生態(tài)。

一場過山雨,隆寶濕地佇立光影中。路邊,碰到“牦牛博士”宋仁德。

59歲的宋仁德,科技特派員、畜牧業(yè)博士,曾是青海大學研究員。過渡期這5年,他在玉樹培訓牧民8300余人次。

妻子李國梅,草學專業(yè)農(nóng)學博士,追隨老宋上高原。女兒宋維茹,資源環(huán)境科學博士,西寧長大,海外留學,為啥依然選擇玉樹?

“我爸學畜牧,我媽學林草,我研究草畜平衡,當然得在一起!”宋維茹解釋。

一門三博士,兩代玉樹情,見證巴塘草原發(fā)展新路。

老宋隨口說出一組數(shù)據(jù):目前玉樹牦牛存欄130萬頭,與高峰相比減少70萬頭;牦牛出欄周期縮短3年以上,平均每頭增加利潤1228元;林草覆蓋率超67.4%。

“減畜增收興業(yè),關鍵還是綠色發(fā)展、科技賦能!”老宋喜不自禁,玉樹牦牛已入圍地理標志農(nóng)產(chǎn)品。

(四)

玉樹市政府所在地結(jié)古鎮(zhèn),藏語意為“集散地”,自古就是唐蕃古道、茶馬古道大碼頭。

市區(qū)“結(jié)古朵”(集市),“候鳥商人”孫維娟生意正忙。幾年前自駕游來到玉樹,熱情質(zhì)樸的高原人讓她停下腳步,成了新玉樹人。每年夏天,她帶著江蘇連云港老家的水晶來此擺賣,冬天再把玉樹特產(chǎn)捎帶回去。

新時代的玉樹開放包容。玉樹市11萬余人,有50多家咖啡館。“結(jié)古朵”旁,新開業(yè)的新天地步行街,第一家商鋪就是咖啡館。

店家是土生土長的藏族情侶,才丁南加和扎西卓瑪。兩人在外省上大學,畢業(yè)后選擇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。房租減免兩年,裝修還有補貼,“玉樹州文化旅游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惠企惠民50條措施”,他們是受益者。

咖啡館叫“214”——“214國道與茶馬古道疊加呼應,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交織,就是今天玉樹的底氣?!?/p>

說話間,才丁南加捧出窯烤“人參果比薩”。人參果,高原特產(chǎn)?!巴獾赜慰妥钕矚g點這個!8月初巴西銀河足球隊來玉樹,比完賽就在這里喝咖啡、吃比薩,一起跳桑巴、鍋莊……”

(五)

夜色漸濃,格薩爾王廣場一側(cè)的燈光球場里,當?shù)啬贻p人暢快奔跑。另一側(cè),篝火正旺,舒展奔放的鍋莊,引游客紛紛加入。

當?shù)馗刹拷榻B,玉樹人對兩塊牌子看得重:一塊是全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(chuàng)新基地,一塊是中國藏族文化(玉樹)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。

穿過廣場,藏文化民俗博物館的索昂生格等候多時。教師出身,三十年如一日潛心收藏,有了玉樹第一個民間博物館。后來又辦起報紙博物館,藏品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玉樹的新聞報道——在索昂生格看來,文化自信是具體鮮活、與時俱進的,這是一個玉樹文化人對家鄉(xiāng)的最好致敬。

一個人的致敬成為一方土地的使命。2023年,玉樹編制“博物館小鎮(zhèn)”建設規(guī)劃,機制創(chuàng)新,文旅融合,已建成的25個博物館中,民間投資16家。

玉樹三江源,通天河上,幸福橋、生命橋、騰飛橋“三橋”并列。建于不同年代,刻錄天塹通途、災后重建、鄉(xiāng)村振興的歷史跨越。

三橋靜默,大河奔流。好一個新的玉樹,美好的日子還在后頭。

(本報記者龔仕建、喬棟、曹繼煒、唐露薇)

【責任編輯:王會】